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

[轉]訊號於傳輸時的衰減失真

[參考資料] 新電子

解決訊號失真 實體層測試舉足輕重   
在訊號傳輸的實體層規範中,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失真,並讓訊號能在接收端能正確的還原發射端的資料,當然在接收端中可以用前向糾錯(FEC)等方式將資料做還原,但是愈多錯誤須做的冗餘運算就會增多,這樣一來不但會降低整體系統頻寬,也會讓IC設計成本增加,在訊號完整性中,傳輸線是高速通訊的根本,因此也要先對其物理特性做一探討。  
3是以一般FR4線路板為例,透過弦波的方式行走一段距離後得到的訊號衰減結果,其中影響到的參數除原本傳輸線阻抗匹配設計外,還有材料特性,如介電常數的Dk及耗損因子的Df。在理想情況下,DkDf和頻率無關,若是以Dk=4Df=0.02FR4來看,其每吋衰減量為



,如果是以3Gbit/s傳輸速率,並以NRZ的數位訊號格式來表示,其基頻為1.5GHz  
3 PCB為例,不同的Df值在3Gbit/s數位訊號下的眼圖模擬。
而從經驗法則來推估數位訊號的頻寬,一般是以基頻的三倍來做定義,則3Gbit/s就需要至少4.5GHz3dB類比頻寬能力,若在PCB上的路徑是4吋來估計,其衰減量

 

,以



來換算,

其衰減量會使振幅減少約20%,也就是愈高頻及愈長的傳輸線,其衰減量會更大,最終使接收端無法辨別其傳送位元。  
然而,實際情形更複雜,除Df衰減外,愈高頻率下Dk值會影響阻抗及波形上升時間,故對於PCB材料選擇及先期訊號的品質驗證相當重要。  
相對在不同領域中,也有相關重要參數對訊號品質做把關的動作。而圖3下方是以安捷倫(Agilent)的先進設計系統(Advance Design System, ADS)平台模擬在已知Df下,不同Df值造成的眼圖失真情形。  
補償電路居「中」斡旋 高速傳輸解決方案成形   
當然,在設計方面,選用更好的材料可解決頻寬及衰減量等問題,但是整體成本就會因而上升,進而拉抬產品的終端售價,在微利的科技時代中,這往往就是優勝劣敗的關鍵。  
事實上,衰減是無可避免的現象,重點是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去補強實體層的特性,因此,一般做法是在已知的訊號失真中,在訊號源之後及接收器之前加上增強、補償電路,而此種方式是目前在3Gbit/s以上傳輸速率的主要解決方式之一。  
當已知訊號失真大小,量測業者通常在發射端的後級用預先增強(Pre-emphasis)方式將部分訊號放大,其一的做法是當有連續11的編碼時,將第一個位元做電壓增益,對於在相同上升時間中,較高電壓的轉態(Transition)其相對應的頻率也較高,正好可對高頻訊號衰減做補償。因此,從圖4中,在加上增強訊號後,可看到眼圖在經過一段距離後仍有不錯的表現。  
4 在發射端中以Emphasis方式補償已知的訊號衰減
另一做法是在接收端解碼器前端做等化器(Equalizer)補償,因實際訊號經過不同介面如接頭、纜線後會有雜訊、通道串音等問題,所以在前端加上等化器可使眼圖有效取樣區間放大(5),而常見等化器有連續時間線性等化器(Continuous Time Linear Equalizer, CTLE)、決策回饋等化器(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, DFE)及前饋等化器(Feed Forward Equalizer, FFE)  

5 在接收端中以等化器的方式對眼圖做訊號改善
總體來說,上述兩種方式在使用上都是有限制的,前提是訊號的衰減特性必須為已知,太多或太少的增強或等化都會增加失真程度,而讓接收端訊號過大而飽和,或過小而易受到雜訊干擾。在了解已知的衰減及補償方式後,緊接著再分別針對訊號源、傳輸線及接收端測試做一概括說明。

沒有留言: